上海西外外国语幼儿园 课 程 实 施 方 案

[2016-01-10]
人气: 5,333
  • 课程背景

(一)幼儿园基本概况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成立于2005年9月,是一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十五年一贯制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西外外国语幼儿园与学校融为一体,共享设施资源和教育资源。在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的关怀指导下,经过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西外外国语幼儿园在依法办园、教学质量控制、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幼儿园和谐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2009年通过区一级幼儿园评审。同年获准为中国创新教育学会实验基地;连续8年在松江区民办幼儿园专项检查中排名第一,多次受到区教育局的表扬,褒奖为松江区民办幼儿园“领头羊”。2010年西外幼儿园自编自导幼儿英语童话剧《Little Volunteers of Shanghai Expo 2010》进京参赛全国幼儿英语比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我园多次接待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韩国、台湾、香港、深圳、北京、洛阳、上海闵行区、徐汇区等中外姐妹园所参观、交流与研讨,受到中外同行业、家长一致称赞与好评。2012年评选为上海市民办创建优质幼儿园单位。

国际公民教育是西外办学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外办学目标的实施过程。西外人将中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多元文化教育。力求使每一位幼儿都能最大限度实现自身潜能及价值,培养充满生命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国际公民。西外幼儿园在创建优质园过程中,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办园,以人为本,体现西外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国际性和规范性,根据《纲要》与上海市幼儿园二期课改的精神,借助创建优质民办幼儿园的东风,以“构建国际小公民教育的园本课程”为抓手,探索推进西外教育课程的研究工作,使“幼儿国际小公民课程体系”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培训等方面更加系统、完善彰显特色。并逐步形成西外《国际小公民素养践行手册》,使其成为国际公民课程体系的评量指南,最终形成孩子和老师共同进步的应用性园本课程。

(二)幼儿园课程发展条件分析(优势和劣势)

详见表1

 

表1 幼儿园课程发展条件分析

  优    势 劣    势
学  校 l 依附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有利开展社会性活动、幼小无痕衔接研究活动。

l 依托松江大学城,共享丰富设施资源和教育资源。

l 户外活动场地及教室面积较大,活动室宽敞,专用活动室设备齐全。教具、玩具、电教设备用品和教育投入等到位,并不断更新和添置。

l 学校管理一体化,为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增添难度。

l 设施和设备以及房屋维修和保养需要投入较多。

l 行政管理受到硬件牵制。

教  师 l 我园现有40名中教,8名外教,外教均具有TESOL 或TEFL资质。

l 教师行政队伍管理和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日益丰富。

l 借助已有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与平台,教师队伍建设结构日趋合理。

l 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高,在二期课改过程中,共同参与园本课程的调研、开发实施、评价及反馈,由学习型团队过渡发展为研究型团队。

l 在园本课程及活动中积累丰富经验。

l 中外教间的跨文化交际与沟通。

l 教师专业素养及课程实施理念还需进一步加强。

l 重视职初期教师的入职培训工作,引领在职教师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专业发展。

 

幼  儿 l 幼儿园现有17个班级、共有在读学生450人。

l 幼儿生源来源多样,见识广,性格较活泼开朗,喜爱参加各类活动。

l 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需进一步养成。

l 文化背景差异显著。

家  长 l 新时代的家长群体,高学历、高资历、广学识。

l 重视孩子的教育且部分家长对教育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关心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和开展的各类活动,对幼儿发展及国际教育有一定的期望。

l 幼儿的隔代教养使得祖辈与父辈在教育目标及教育手段上存在差异。

l 家长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多样,家园沟通及家长间在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上存在不同。

课程特色 l 确立“培养具有国际小公民潜能品质的幼儿”的双语特色教育目标。

l 探索国际化条件下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新要求,研究多元文化教育内涵,探求多元文化教育的途径,构建幼儿国际小公民教育园本课程体系。

l 开展幼儿国际小公民素质内容研究并逐步形成完善《幼儿国际小公民素质践行手册》。

l 梳理并拟出适宜于学前幼儿发展的国际小公民十大品质。

l 幼儿园特色课程的监督、评价及反馈、改善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l 对教师原有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上带来挑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理解课程目标及实施课程的能力。

l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较为关注班级集体的学习情况,缺少个别化、差异化的教学指导。

 

  • 课程目标

(一)、课程理念

1、基本理念

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基本理念 (以《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为依据)。满足每个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并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与发展机会;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强调:确立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构建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凸现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实施以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落实以民主为原则的课程管理。

  • 园本课程理念

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指导下,以全球文凭组织(IBO)国际课程(PYP)为蓝本,创建整合的国际小公民教育园本课程,确立以终身教育发展为导向的园本课程理念。通过全球化的内容选择、园本化的组织管理和探究性的实施过程,为幼儿提供多元文化教育机会,鼓励幼儿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认识。探索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幼儿教育模式。

(二)、课程目标

1、基本目标

通过上海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促进幼儿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国际小公民品质的儿童(《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注解:课程目标中“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国际小公民品质”一点的提出是在落实《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纲要》目标的基础上,凸显国际小公民品质培养及双语教育的研究成效,凸显园本特色。

◆课程的具体目标

a、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

b、初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独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责任感。

c、积极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

d、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和探索的兴趣。

e、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

f、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它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j、在真实的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中,懂得尊重别人和异国文化,形成国际小公民品质、适应未来社会的国际化素养。

注解:目标j:在遵循《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课程具体目标的基础上增设,指向双语教育及国际小公民品质培养成效,凸显园本化特色。

2、园本课程目标

通过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探索国际化条件下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新要求,研究多元文化教育内涵,探求多元文化教育的途径。开展节日教育,促进幼儿良好国际公民潜质的发展,并形成《国际公民素质践行手册》和多元文化节日教育活动园本课程。在创建过程中提高教师实践和研究能力,促进幼儿园教育内涵的发展与提高。其领域目标分别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存。

具体目标体现为学前幼儿发展的国际小公民十大品质:规则(Rule)、尊重(Respect)、感恩(Thankful)、自主(Independent)、责任(Responsibility)、自信(self-confidence)、环保(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分享(Sharing)、创新(Innovation)、合作(Cooperation)。培养符合全球化时代要求,具有国际小公民品质,懂得尊重别人或其他国家文化的儿童。

  • 各年龄段目标(详见附件1)
  • 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结构

1、共同性课程―――在新课程与双语(多元文化)教育融合实施,渗透共融的基础上,夯实新课程要求的保底经验。

◆通过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四种课程类型的组织实施,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感知与获得。

  • 选择性课程―――凸显双语品牌的创建,在多元文化活动有效实施的基础上,追求园本化的“国际小公民”个性特色。

◆通过多元文化、中外节日等活动的组织实施,如:“小不点英语节”系列活动;“异国风情节”系列活动;“圣诞迎新嘉年华”系列活动;“疯狂万圣节”等系列活动凸显品牌。

◆设置并开放各类自选活动,拓展幼儿自己选择活动的空间与机会,满足幼儿自我活动的愿望与兴趣,培养幼儿相互交往合作的能力。

共同性课程是指国家和地方性课程,全面实施《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生活”、“运动”、“游戏”、“学习”为幼儿园一日生活最基本的活动形态,强调每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关注幼儿自身的兴趣、经验、需要,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详见表2)

表2 共同性课程

课程类型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实施途径
生活 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自觉地发展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交往行为,在共同的生活中能够愉快、安全、健康地成长。 独立自理能力培养;生活行为习惯养成;安全及自我保护能力。 集体教育、小组教育及个别辅导。
运动 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动作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幼儿健康的体质奠定基础。 早操;户外体育活动;散步;运动会。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及分散自由活动。
游戏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地发展。 自由活动;自主游戏;区域活动。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同伴协同及自主活动。
学习 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积极体验,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态度上不断进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讨论;阅读;欣赏;制作;表演;参观;收集信息。 集体教育、小组教育及个性化指导。

(一)选择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是指因园而异、因人而异,体现尊重幼儿园和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它着眼于幼儿经验的扩展、提升,满足幼儿的兴趣、特殊需要,尊重幼儿园的自主性以及幼儿的选择权,使之形成个性化的风格和特色。(详见表3)

表3 选择性课程

课程类型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实施途径
国际公民品质培养课程 培养具有国际公民品质,懂得尊重别人或其他国家文化的儿童。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交流、敢于尝试、有知识、有原则、关心他人、思想开放、均衡发展、长于反思。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Ÿ学会生活: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具有环保意识。热爱家庭、热爱同伴、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使幼儿有身心健康,让运动成为生活一种习惯。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喜欢,培养幼儿园认识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特色活动:

Ÿ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自觉地发展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交往行为,在共同生活中能够愉快、安全、健康的成长。

 

Ÿ国际小公民十大品质

 

 

 

 

 

Ÿ英语、杰立卡、信息、艺术、阅读;

 

 

 

Ÿ学会做人:建构幼儿道德自律的人格特质;帮助幼儿构建有利于生存基本能力;构建幼儿良好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Ÿ学会求知:激发、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逐渐形成,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使幼儿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逐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第二种语言,学会了解、尊重多元文化。

Ÿ学会共存:在真实的多元文化教育情境中,学会尊重他人及异国文化,积极培养具有国际小公民素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儿童。 Ÿ文化:

多元文化主题创设活动

  • 课程安排
  • 课程设置(详见表4、表5)

表4  共同性课程四大类活动时间配比(分钟/日)

四大版块 小班 中班 大班
时间 比例 时间 比例 时间 比例
生活 贯穿于一日活动中 59.8% 贯穿于一日活动中 56.2% 贯穿于一日活动中 53.4%
运动 60 11.8% 75 14.3% 90 17.1%
游戏 105 20.6% 105 20% 95 18.1%
学习 40 7.8% 50 9.5% 60 11.4%
一日在园时间总计 8:00~16:30

510分钟

8:00~16:45

525分钟

8:00~16:45

525分钟

 

表5  特色项目内容和一周时间配比

项目 内容 途径与形式 时间配比      
渗透式

国际小公民

品质培养教育

生活 贯穿于一日生活中

远足活动、自助餐活动

凸显“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的国际小公民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运动 情境性区域运动

各国民间运动游戏区

游戏 自主游戏、自由活动 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多元文化主题情境建构

表演游戏:

国内外经典童话剧表演

智力游戏、规则游戏……
学习

(包含了双语教学)

杰立卡多元智能开发
电脑与绘画
英语学习活动、

多元文化英语游戏活动、

混龄英语小广播

书香阅读活动
多元文化主题创设活动

(详见表6)

每日金话筒——新闻小主播
国际小公民

品质培养课程

国际小公民礼仪培养 1、渗透在一日活动中进行

2、小蜜蜂礼仪行动队

3、小蜜蜂礼仪标兵——家长义工队

4、社区宣传

5、小蜜蜂礼仪天使——黄领巾评选

根据实践活动需要,每次活动控制在30–60分钟,国际小公民礼仪课程培养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多元文化

节庆日

系列活动

“会响的风铃”科技节系列活动;

“小不点英语节”系列活动;

“异国风情节”系列活动;

“感恩在行动”系列活动;

“圣诞迎新嘉年华”系列活动;

“疯狂万圣节”系列活动;

“团团圆圆闹中秋”系列活动;

“我的节日我做主——创意六一暨大班毕业典礼”系列活动;

“小鬼当家  跳蚤市场”系列活动;

根据多元文化节庆日活动需要,每次活动控制在30–90分钟
“小不点”社团

艺术活动

1、英语戏剧社

2、双语合唱团

3、经典国画社

4、小不点舞蹈团

5、打击乐、鼓乐团

6、班班有歌声——唱响西外

根据多元艺术活动需要,每次活动控制在30–60分钟
国际小公民十大品质

主题月活动

1、渗透在一日活动中进行

2、国际公民十大品质主题月活动(结合月份及当月相应活动,每月侧重一项国际小公民品质养成,如:9月规则月、10月尊重、11月感恩、12月自主、元月责任、2月自信、3月环保、4月分享、5月创新、6月合作)

结合主题月实践活动需要,每次活动控制在30–60分钟,并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小不点”社会实践

活动

1、参观博物馆

2、依据主题课程推进和多元文化教育情境不定期组织开展,如:棒约翰体验之旅、参观消防局、福利院慰问等;

3、穿插在春游、秋游活动中开展,如:番茄农庄亲子乐、星期八小镇之旅等。

根据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每次活动控制在60–90分钟  

 

表6  各年段新课程主题和多元文化创设主题对应列表(案例)

班组 托班 小班

双语班

小班

国际班

中班

双语班

中班

国际班

大班

双语班

大班

国际班

新课程

主题

托小发展与衔接阶段 夏天真热啊/好玩的水 多变的形状 周围的人 我会做的动作 水娃娃漫游记 我们的城市
多元文化主题 拓印与想象活动 玛雅水公园 海底世界 西外小镇 巴西世界杯 水的旅行 浦东与浦西

 

  • 作息表(详见附件2)
  • 周安排表(详见附件3)

 

  • 课程实施
  • 共同性课程
  1. 教材使用

课程教材主要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为教师提供华东师范大学的建构式配套教材;南师大教材等多种教材,供选择性使用。

  1. 操作要求

(1)生活课程:注意各年龄段幼儿生活习惯、文明行为及自理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着重于生活习惯养成,中大班幼儿着重于生活习惯的巩固;

创建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参与自我服务,体验式生活;

让幼儿学习保护自己,体验健康安全生活的重要;

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感受共同生活的乐趣;

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

(2)运动课程:通过运动器材的取放,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自然环境中锻炼,尝试新奇、有野趣的活动;

帮助幼儿建立自我保护及安全意识;

开展符合幼儿身体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运动。

(3)游戏课程:给予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游戏的机会;

为幼儿创建体验式游戏的环境,帮助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保证幼儿在游戏课程中获得充分有效的游戏时间;

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启发式的引导,避免指令及直接介入;

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进行沟通与合作;

(4)学习课程: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

开展符合幼儿阶段认知发展水平的主题活动;

重视幼儿学习过程,关注直接体验;

充分尊重幼儿在学习能力、认知发展、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人差异;

建立良好的互动性师生关系,引导幼儿自主学习,避免说教。

  • 选择性课程
  1. 教材使用

配套使用园本课程实践用书

  1. 操作要求

(1)基本要求:注重幼儿全脑开发,提升幼儿主动学习能力;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为幼儿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自主学习;

鼓励幼儿间的沟通及协作学习与互动;

(2)园本课程:创造多元文化情境,让儿童进行体验式学习;

启发儿童思考发问,觉察儿童问题所在;

明确并帮助儿童分析问题的实质;

和儿童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儿童较为准确地表征问题信息; 

引导儿童合理利用资源解决问题; 

对问题解决的进程和质量加以把握; 

鼓励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创造性的方法;

  • 其他资源
  1. 相关参考:中西学前教育刚要文献与新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素材、课件、优质活动方案;

2.园本资源:通过园本活动实践材料的梳理,典型教学案例分析,为课程发展提供经验总结及借鉴;

3.信息技术:加强网络信息化管理工作,组织课程数据库收集工作,进行课程资源整合。鼓励教师学习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课件及网络资源;

4.社区家长:通过填写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收集来自于幼儿家长、

社会热心人士、专家对课程实施方案与实施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在不断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作为课程调整和评价的参考,成为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依据。通过家委会、家长义工队、社区资源,创建课程拓展活动的实验基地。

 

  • 课程评价
  • 评价原则
  1. 指导思想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幼儿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满足幼儿的一切发展需要,为幼儿的终身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1. 评价主体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1. 评价方法

(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

(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关注幼儿的学习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全面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

(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 评价内容

本园的课程评价内容主要分为幼儿发展评价,教师课程执行评价及幼儿园课程方案评价。

  1. 幼儿发展评价

主要指评价幼儿在学习、生活、运动、游戏等各类活动中情感与态度、语言表达与行为表现,促进幼儿的自理能力、适应集体、自我认识、遵守规则、交往合作、探索欲望与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本园根据《纲要》、《课程指南》、《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中有关幼儿培养目标、幼儿发展评价等方面内容,IB PYP国际课程要求,同时借鉴国外幼儿教育评价模式,确立本园用于幼儿评价的六个层面,分别是:主动性、社会关系、创造性表征、运动与音乐、语言和阅读、数学和科学。

  1. 教师课程执行评价

主要评价教师创设课程环境和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本园制定《保教人员一日操作细则》(详见附件4)及《教师教学操作细则》(详见附件5)。

本园教师课程执行评价范围主要包括:教学任务(明确、恰当、针对性、完成情况和效果)、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安排、个别差异关注程度、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课堂氛围、教学效果。

  1. 幼儿园课程方案评价

对幼儿园实施与开发的课程进行价值判断,旨在发挥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促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课程的质量。

幼儿园课程方案评价应在幼儿发展评价及教室课程执行评价的反馈基础上,对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全面梳理和回顾,发现课程实施方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之处,及时协调整理方案,进行修改与更新。

  • 评价方法
  1. 幼儿评价方法

观察法:通过教师、保教人员及家长日常生活观察所获得的的资料,提供反映幼儿发展状况的实施依据,同时也可进行第三方客观观察与评价;

访谈法:注意倾听幼儿表述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与幼儿家长进行定期访谈;

成长档案:包括对幼儿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进行观察与记录,收集并分析幼儿的作品,经过整理后进行评价。

  1. 教师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教师自评、课堂观察(评课、听课)、集体备课及教学研讨。还可听取家长信息反馈。

  1. 课程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教师反馈、幼儿发展评价反馈、家长访谈与座谈、教师研讨座谈及通过专家进行课程实施效果评估。

 

  • 课程管理

(一)基本要求

在二期课改的基础上,立足园本,制定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引领和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方案的基本管理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方案。课程管理应包括课程认同、课程参与、课程流程、课程执行及课程创新五个维度。同时建立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教师研修机制,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组织保障

本园建立:“幼儿园课程小组”,小组由园长、教研组长、后勤组长、

骨干教师、家长代表、专家等人员组成。

  1. 组织管理结构图

详见图2

图2 幼儿园课程管理组织结构图

 

  1. 管理职能简述

(1)园长及专家咨询团队:负责规划幼儿园的整体课程框架,根据幼儿园课程发展远景与课程目标以及各年龄阶段学期目标确立课程框架与组织形式,以“主题活动”统领,教学活动支撑,体育活动保证,区域活动拓展,自主游戏丰富,环境资源渗透,保育工作兼顾,家长工作配合的课程框架与组织形式,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作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2)年级教研组:根据幼儿园总的课程规划,结合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组内教师特长,以年级组为单位,具体研讨课程中的核心主题,并组织实践观摩和问题研讨等,着重解决课程落实过程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达到对课程动态管理的目的;

(3)班级:班级教师结合班内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后,融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进一步拓展课程的内容,创新课程的开展形式,将课程计划分解在班务计划和月、周、日计划中,从而保证幼儿一日活动的有效性。

(三)培训保障

  1. 通过园内外公开观摩教学寻找课程实施中教师共性问题、难点问题、重点问题,进行大小教研活动;
  2. 形成通力合作的研究模式,变单领域、纵向建构的教研组,为多元复合型的教研活动形式,组内教研与组外教研相结合、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相结合,及时梳理、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困惑、问题;
  3.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幼儿园要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提供培训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展示与交流等条件,使教师能迅速融入课题研究与课程开发的队伍中;
  4. 充分利用借助西外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平台,以《构建幼儿国际公民教育的园本课程》为抓手,开展多渠道教师专业素养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的教学水平;
  5. 加强中外教师沙龙活动,丰富教师对国际文化理解。

(四)资源保障

  1. 资金保障

根据按需统筹,节俭高效的原则,每年在预算经费中予以充分考虑,主要用于教学设施设备的购置,课程资源的引进,教师培训,工作绩效的表彰、奖励等。

  1. 资源保障

构建园内资源库,建立教学课件资源库、课程素材资源库、优秀活动资源库、教育研究信息资源库等,为教师提供多种课程资源。

 

  • 附件

附件1各年龄段目标

附件2作息表

附件3 周安排表

附件4 《保教人员一日操作细则》

附件5 《教师日常工作细则》

附件6 活动室安排表

 

上海西外外国语幼儿园

2014年7月17日